沒有症狀就沒事?冠狀動脈鈣化早期超安靜,千萬別忽略!

當我們提到「血管鈣化」,許多人會以為這只是老年人才會面臨的問題,但其實,冠狀動脈鈣化可能從年輕時就悄悄開始。當鈣質沉積在冠狀動脈內壁,血管會變得僵硬,影響血流順暢,增加心臟病與心肌梗塞的風險。這種變化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等到動脈嚴重阻塞時才會被發現。

因此,了解冠狀動脈鈣化的成因與預防方式,是維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課題。


一、冠狀動脈鈣化是什麼?

冠狀動脈鈣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CAC)指的是鈣質沉積在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壁上,這種現象通常與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有關。當血管內壁發炎、受損後,身體會試圖修復它,過程中可能會累積膽固醇、脂肪等物質,隨著時間推移,鈣質會進一步沉積,形成鈣化斑塊,使動脈變硬、彈性下降,影響血液流動。


二、為什麼會有冠狀動脈鈣化?4 大常見原因解析

冠狀動脈鈣化導致血管變硬、彈性下降,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種現象通常是長期血管受損的結果,而以下 4 大因素是導致冠狀動脈鈣化的主要原因:

1. 動脈粥狀硬化:血管受損後的修復機制

當血管內壁因高血壓、膽固醇過高、吸菸等因素受損時,身體會試圖修復傷口,這個過程會導致膽固醇、脂肪、發炎細胞在血管內累積,形成動脈斑塊。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斑塊會變硬,鈣質會進一步沉積,形成鈣化現象。這就像「血管裡的結痂」,雖然能暫時穩定血管壁,但長期下來,血管會變得僵硬、狹窄,影響血液流通。

2. 高膽固醇與慢性發炎反應

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壞膽固醇)過高,會促使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內壁,引發慢性發炎。身體在清除這些膽固醇時,可能會形成不穩定的動脈斑塊,而鈣質的沉積則是身體「修補」這些斑塊的一部分。研究顯示,慢性發炎與冠狀動脈鈣化密切相關,像是糖尿病、肥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發炎性疾病,患者的鈣化風險通常較高。

3. 老化與遺傳因素

年齡增長是冠狀動脈鈣化最主要的風險之一,50 歲以上的人,即使沒有明顯的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中仍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鈣化。此外,家族遺傳 也可能增加動脈鈣化的風險,特別是父母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男性 55 歲前、女性 65 歲前發病)的人,發生冠狀動脈鈣化的機率較高。

4. 鈣質與維生素 D 代謝異常

許多人以為「鈣化」是因為鈣吃太多,但事實上,鈣化與血管的發炎與修復機制有關,而不是單純的鈣攝取問題。真正影響動脈鈣化的是體內鈣質如何被分配與代謝,尤其是維生素 D 與維生素 K2 的平衡。

  • 維生素 D 幫助鈣質吸收,但如果過量,可能導致血管內鈣質累積。
  • 維生素 K2 負責將鈣質引導至骨骼,若缺乏,可能會讓鈣質沉積在血管中,而非骨骼。
  • 腎功能不佳 也可能導致鈣磷代謝異常,使鈣質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內,形成鈣化。

三、冠狀動脈鈣化有症狀嗎?

冠狀動脈硬化的早期階段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為血管雖然開始變窄,但還能維持足夠的血流。然而,當動脈硬化逐漸惡化,血管狹窄程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心臟供血不足的問題就會開始顯現,可能出現以下冠狀動脈鈣化症狀:

冠狀動脈鈣化症狀 1:胸悶、胸痛(心絞痛)

當心臟需要更多氧氣(如運動或壓力大時),但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患者可能會感到胸口壓迫、悶痛或灼熱感,這種情況可能持續幾分鐘,休息後會改善。

冠狀動脈鈣化症狀 2:呼吸困難

如果血管狹窄影響心臟的泵血功能,可能會導致肺部充血,讓人感到氣短、呼吸困難,尤其是在運動或平躺時特別明顯。

冠狀動脈鈣化症狀 3:心悸與頭暈

當心臟供血不足時,可能導致心律不整,使患者感到心跳加快、心悸,甚至頭暈、站起來時眼前發黑,這也是較常見的冠狀動脈鈣化症狀之一。(延伸閱讀:「心悸一下」沒事?當心你的心律不整,早已在倒數計時!)

冠狀動脈鈣化症狀 4:疲勞與體力下降

由於心臟無法有效輸送氧氣到全身,患者可能會感覺比平常更容易疲勞,體力變差,即使做簡單的活動也感到吃力。

冠狀動脈鈣化症狀 5:手腳冰冷或麻木

如果動脈硬化影響四肢的血液循環,可能會出現手腳發麻、冰冷,甚至容易抽筋的情況,這也是典型的冠狀動脈鈣化症狀。


四、年紀大才會有冠狀動脈鈣化?年輕人也可能中招!

許多人以為冠狀動脈鈣化是老年人才會發生的問題,但事實上,年輕人也可能出現動脈鈣化,甚至有些人在 30、40 歲 就已經有輕度鈣化,代表血管正在提早老化。這種現象與生活習慣、遺傳因素、慢性發炎 等問題有關,如果不注意控制,可能會增加未來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的風險!(延伸閱讀:心臟「當機」的真相!全面解析心肌梗塞的成因、風險與預防)

1. 生活壓力大,心血管負擔增加

現代年輕人工作忙碌、熬夜、飲食不規律,這些都會導致交感神經長期亢奮,讓心跳加快、血壓上升,進而加速血管的老化與硬化。此外,長期壓力也會導致體內慢性發炎反應,增加血管受損與鈣化的機率。

2. 飲食不健康,壞膽固醇過高

高脂、高糖飲食會導致 低密度脂蛋白(LDL,壞膽固醇)升高,這些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內壁,引發動脈粥狀硬化,隨著時間推移,鈣質也會在受損的血管內壁沉積,形成冠狀動脈鈣化。年輕人如果長期攝取 加工食品、油炸食物、含糖飲料,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3. 運動不足,血管彈性下降

規律運動有助於維持血管的彈性、促進血液循環,但許多年輕人長時間久坐,運動量嚴重不足,導致血液循環變差,血管變得僵硬,加速動脈鈣化的形成。研究發現,久坐不動的人,動脈硬化速度比規律運動者快,即使年紀輕,也可能提早出現血管老化現象。(延伸閱讀:血管「生鏽」的警訊!動脈硬化如何悄悄堵住你的血管?)

4. 先天遺傳,年輕也可能中招

如果父母、祖父母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男性 55 歲前、女性 65 歲前發病),那麼家族成員的冠狀動脈鈣化風險也會比較高。這些人可能即使體型正常、飲食也不特別差,仍會因為基因影響,較早出現血管鈣化現象。因此,有家族病史的人,更應該定期做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潛在的心血管問題。

5. 代謝異常,糖尿病與高血壓都是隱藏殺手

許多年輕人因為肥胖、不健康飲食,容易出現 糖尿病、胰島素阻抗、高血壓,這些因素都會加速動脈硬化,增加冠狀動脈鈣化的風險。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冠狀動脈鈣化速度比一般人快,甚至有些患者在 30 歲出頭就出現明顯的冠狀動脈鈣化症狀!


五、改變飲食能減少冠狀動脈鈣化?建議這樣吃!

冠狀動脈鈣化是心血管疾病的警訊,代表血管內壁已經開始出現鈣質沉積,讓動脈變硬、彈性下降,增加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風險。許多人擔心,一旦發現血管鈣化,是否就無法逆轉?其實,雖然動脈鈣化本身無法完全消除,但透過飲食調整,可以減緩惡化、改善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建議從以下幾個關鍵飲食原則開始,幫助血管保持年輕!

1. 降低「壞膽固醇」,減少血管內沉積物

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會加速血管硬化,使鈣質更容易堆積,增加冠狀動脈鈣化的風險。因此,應避免 高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選擇有助於降膽固醇的健康食物。

建議攝取:

  • 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鯖魚、亞麻籽、核桃,能降低壞膽固醇,減少發炎。
  • 不飽和脂肪:選擇橄欖油、酪梨、堅果,取代動物性脂肪與加工油脂。
  • 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燕麥、豆類、糙米),有助於降低血脂。

避免食物:

  • 紅肉、內臟、奶油,這些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容易提升壞膽固醇。
  • 油炸食品、速食、蛋糕、餅乾,含反式脂肪,會加速動脈硬化。

2. 控制鈉攝取,維持血壓穩定

高鈉飲食會讓血壓升高,進一步加重血管的負擔,增加鈣化風險。降低鹽分攝取,不僅能保護心臟,也能減少血管鈣化的速度。

健康飲食習慣

  • 少鹽、多香草:以迷迭香、百里香、檸檬、黑胡椒取代食鹽調味。
  • 選擇新鮮食材,避免罐頭、醃製食品,這些食物的鈉含量通常較高。
  • 喝足夠的水,促進體內鈉的代謝,減少鈣質過度沉積。

避免食物

  • 加工食品(香腸、火腿、泡麵、罐頭),隱藏大量鈉。
  • 高鈉調味料(醬油、味精、沙茶醬),建議改用減鈉版或天然辛香料。

3. 多補充「血管清道夫」,減少鈣質沉積

有些食物含有強效抗氧化成分,能減少發炎、幫助降低血管鈣化的風險,讓血管維持彈性。

建議攝取

  • 富含維生素 K2 的食物(納豆、蛋黃、發酵乳製品):幫助鈣質進入骨骼,而非堆積在血管內。
  • 富含抗氧化劑的蔬果(藍莓、黑巧克力、番茄、菠菜):保護血管不受自由基傷害。
  • 含硝酸鹽的食物(甜菜根、芹菜):有助於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

避免食物

  • 含糖飲料、加工糖,會增加發炎反應,讓血管更容易鈣化。
  • 過量鈣補充劑,若缺乏維生素 K2 來幫助引導鈣質進入骨骼,反而可能導致鈣質沉積在血管中。

4. 維持穩定血糖,減少血管發炎

血糖波動過大會影響血管健康,導致慢性發炎,進一步促使血管鈣化。因此,建議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幫助穩定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建議攝取

  • 全穀類(糙米、藜麥、全麥麵包),取代精緻澱粉。
  • 高纖維蔬菜(菠菜、秋葵、番茄),延緩血糖上升速度。
  • 健康蛋白質(豆類、魚類、雞胸肉),幫助穩定血糖。

避免食物

  • 精製澱粉(白飯、白麵條、白吐司),容易讓血糖飆升,加重血管負擔。
  • 高糖飲料(手搖飲、含糖果汁、可樂),過多糖分會增加發炎,影響血管健康。

5. 適量攝取鎂與鉀,幫助血管維持彈性

鎂與鉀是維持血壓穩定的重要礦物質,能幫助血管擴張,避免血壓過高導致鈣化惡化。

鎂、鉀來源

  • 堅果(杏仁、腰果):富含鎂,有助於血管舒張。
  • 香蕉、酪梨、菠菜:富含鉀,幫助鈉代謝,降低血壓。
  • 深綠色蔬菜、黑巧克力:富含鎂,改善血液循環。

避免食物

  • 過量鹽分攝取 會影響鉀的平衡,導致血壓升高。
  • 含磷酸鹽的加工食品(碳酸飲料、罐頭),可能影響鈣、鎂的代謝,不利於血管健康。

六、從年輕開始預防,遠離冠狀動脈鈣化的 5 大生活原則!

冠狀動脈鈣化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許多年輕人因為飲食習慣不良、壓力過大或缺乏運動,讓血管逐漸鈣化而不自知。預防血管鈣化應從年輕時就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未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第一,控制飲食,減少壞膽固醇累積:

均衡飲食是維持血管健康的關鍵,避免過多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減少紅肉、內臟、油炸食物等攝取,並增加 Omega-3 脂肪酸、膳食纖維與抗氧化食物,如深色蔬菜、堅果、燕麥等,以降低血管內的發炎反應,減少鈣質沉積。

第二,維持規律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久坐不動會讓血液循環變差,影響血管彈性,適量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騎腳踏車,能夠幫助心臟保持強健,減少血管鈣化的風險。此外,肌力訓練也能穩定血糖、血脂,減少代謝異常導致的血管問題。

第三,管理壓力,穩定自律神經: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促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使血壓升高、發炎指數增加,進而影響心血管健康。學會適時放鬆,例如透過深呼吸、瑜伽、冥想或培養興趣來舒緩壓力,有助於穩定心跳與血壓,減少血管負擔。

第四,避免吸菸與過量飲酒:

吸菸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使鈣質更容易堆積在動脈壁上,增加冠狀動脈鈣化的機率。酒精則會影響血壓與膽固醇代謝,過量飲酒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遠離菸品,減少酒精攝取,才能讓血管維持年輕健康。

第五,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血管狀況:

冠狀動脈鈣化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建議定期檢測血壓、血脂、血糖,並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評估冠狀動脈鈣化程度。如果有家族病史或高風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進一步追蹤或治療。(延伸閱讀:你的血壓,正在悄悄威脅你?破解高血壓的隱藏危機!)

年輕時就開始注重血管健康,可以大幅降低未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透過良好的飲食、運動、壓力管理與定期檢查,讓心臟與血管維持彈性,遠離冠狀動脈鈣化,確保未來的健康生活。


七、結語

冠狀動脈鈣化症狀通常在早期不易察覺,但隨著鈣化程度增加,可能會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控制,可能進一步影響心臟功能。

但其實冠狀動脈鈣化並不可怕,只要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延緩鈣化進程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從年輕開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控管血脂與血壓的習慣,避免吸菸、過量飲酒,並定期追蹤心血管健康狀況,才能讓血管維持彈性,確保心臟的良好運作。

千萬別等到動脈嚴重阻塞才開始重視,現在就從生活習慣調整,為未來的心血管健康做好準備。


參考連結

https://www.cmuh.cmu.edu.tw/HealthEdus/Detail?no=517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內容目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