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血壓,正在悄悄威脅你?破解高血壓的隱藏危機!

隨著現代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血壓的發生率逐年攀升,不僅影響年長者,也逐漸年輕化。了解高血壓的成因、症狀、預防與控制方法,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重要關鍵。

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高血壓的核心議題,幫助您掌握正確的血壓管理策略,遠離健康威脅。


一、認識高血壓

高血壓(Hypertension) 是指動脈血壓長期高於正常範圍的慢性疾病,若未妥善控制,可能會增加心臟病、中風、腎臟病與動脈硬化的風險。

台灣衛生福利部(衛福部)對高血壓的定義和管理標準如下:

  • 收縮壓(心臟收縮時的壓力):>120 mmHg
  • 舒張壓(心臟舒張時的壓力):>80 mmHg

正確測量血壓的 5 大關鍵

1. 保持正確坐姿: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雙腳平放地面,手臂放置於心臟同高的位置,以確保準確測量。量血壓前 30 分鐘內避免吸菸與攝取咖啡因,以免影響數值。

2. 測量前充分休息:靜坐 至少 5 分鐘,讓身體放鬆,避免運動或情緒激動影響測量結果。

3. 選擇合適的血壓袖帶:使用適合手臂圍度的加壓帶,過大或過小都可能影響準確性。

4. 完整記錄數值:收縮壓(高壓)與舒張壓(低壓)均需詳細記錄,方便長期追蹤血壓變化。

5. 測量兩次取平均值:進行 至少兩次測量,間隔 2 分鐘以上,並取平均值,以獲得更準確的血壓讀數。


二、高血壓的早期症狀: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

高血壓的早期症狀

高血壓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為它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卻可能已經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影響,增加心臟病、中風與腎臟疾病的風險。許多人直到血壓升高到一定程度,甚至發生併發症後才察覺異狀。因此,了解早期的高血壓症狀,並及早採取行動,是預防嚴重心血管疾病的關鍵。

高血壓症狀 1 :頭痛與頭暈

早晨起床後出現後腦勺悶痛或壓迫感,是常見的高血壓症狀之一,有些人可能在彎腰、起身或快速轉動頭部時感到暈眩或不平衡,這可能是血壓波動影響腦部供血所致。

高血壓症狀 2 :耳鳴與視力模糊

高血壓可能影響內耳的微血管循環,導致血流供應不穩定,使耳朵出現嗡嗡作響、悶塞感或持續性耳鳴。這種高血壓症狀可能與血壓波動有關,特別是在血壓突然升高時,內耳壓力變化會干擾聽覺功能。

此外,視網膜的微血管也可能受到血壓影響,當血壓升高時,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壓升高,甚至短暫視力喪失。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可能增加視網膜病變的風險,進一步影響視覺健康。

高血壓症狀 3 :心悸與胸悶

當血壓升高時,心臟的負擔加重,可能導致心跳加快、不規則心律,甚至胸口壓迫感,這可能是心血管過度負荷的警訊。血壓過高會迫使心臟更用力泵血,長期下來可能影響心臟功能,增加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的風險。(延伸閱讀:「心悸一下」沒事?當心你的心律不整,早已在倒數計時!

若出現持續性胸悶、壓迫感或心絞痛,應立即就醫,以排除心臟病或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高血壓症狀 4 :呼吸急促與疲勞

高血壓可能影響心臟供氧,使血液循環變得更加吃力。當血壓持續升高,心臟需要更大力量來泵血,稍微活動就可能感到氣喘吁吁,甚至夜間出現呼吸困難,這可能是心臟功能開始受影響的警訊。

長期血壓過高會逐漸削弱心臟的泵血能力,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當心臟無法有效供應全身氧氣與養分時,容易導致疲勞無力、精神不濟,即使沒有進行劇烈運動仍覺得身體沉重、易倦。

高血壓症狀 5 :臉部潮紅與出汗異常

高血壓可能刺激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導致血管擴張,進而引發臉部泛紅,特別是在情緒波動、劇烈運動或進食後,這種現象會更加明顯。這是因為血壓升高時,血管受到較大壓力,使得面部血流增加,導致皮膚潮紅或發熱感。

此外,高血壓也可能影響自律神經功能,導致異常的出汗反應。有些人可能會在沒有明顯外在刺激的情況下大量出汗,特別是手掌、額頭或全身異常潮濕,這可能是身體正在試圖調節血壓與體溫的信號。

高血壓症狀 6 : 手腳麻木與水腫

高血壓可能影響血液循環與微血管供血,當四肢末端血流受阻,手指或腳趾可能出現麻木、刺痛感,甚至在寒冷天氣或久坐久站時更加明顯。這是因為長期高血壓會讓血管內壁變厚、彈性降低,使得血液無法順暢流向四肢末端,導致供氧不足。

此外,腎臟是調節體內鈉與水分的重要器官,當血壓過高時,腎臟功能可能受到損害,使得鈉與水分無法正常排出,進而引起水腫現象。最常見的部位包括腳踝、手掌,甚至眼瞼浮腫。


三、這些人更容易罹患高血壓!你也是其中之一嗎?

高血壓是一種影響全球數億人的慢性疾病,然而,它並非隨機發生,而是與基因、年齡、生活方式與健康狀況息息相關。

1. 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

如果父母或直系親屬患有高血壓,罹病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 至 4 倍。這是因為基因可能影響血管收縮與鈉離子調控,使血壓更容易升高。

 2.中老年人

隨著年齡增長,血管會逐漸失去彈性,變得更僵硬、更容易受損,導致血壓升高。因此,50 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是高血壓的主要好發族群。

3. 過重或肥胖者

體重與血壓密切相關,BMI ≥ 25 或腰圍超標(男性 >90cm,女性 >80cm)的人,高血壓風險明顯上升。脂肪堆積會增加血管阻力與發炎反應,使心臟承受更大負擔。

4. 長期攝取過量鹽分的人

過多的鈉會讓體內滯留水分,導致血容量增加,進而讓血壓上升。如果你的飲食習慣偏向重口味、愛吃加工食品或外食頻繁,那麼你的高血壓風險將大幅提高。

5. 久坐不動、缺乏運動的人

運動不足會降低血管彈性與新陳代謝,讓血壓更容易波動。研究顯示,每天久坐超過 6 小時的人,比每天運動 30 分鐘的人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高 40%!

6. 長期壓力過大、睡眠品質不佳的人

壓力與睡眠對血壓的影響不容小覷。當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或睡眠不足,交感神經過度活躍,血管持續收縮,導致血壓慢性升高。如果經常熬夜、睡眠時間少於 6 小時,就需要警惕血壓了。

7. 有慢性病(糖尿病、高血脂)的人

糖尿病、高血脂與高血壓往往密切相關,被稱為「三高」。血糖與血脂異常會影響血管內皮功能,使血管變得狹窄且更容易發炎,增加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8. 吸菸、過量飲酒的人

尼古丁會讓血管持續收縮,提高血壓;而長期飲酒則會干擾血壓調節機制,導致血壓不穩。若每天抽菸或每週飲酒超過 3 次,那麼高血壓風險比一般人高出 2-3 倍。

9.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

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患者在夜間會因為呼吸中斷而造成血氧下降,導致血壓急劇波動。這種反覆的低氧狀態會導致頑固型高血壓,甚至增加中風風險。

10. 服用某些藥物的人

某些藥物,如類固醇、口服避孕藥、NSAIDs(如布洛芬),可能會影響腎臟的鈉排泄,導致體內滯留過多水分,使血壓上升。


四、高血壓患者應避免的飲食陷阱

高血壓不只是「吃太鹹」的問題,隱藏的鈉、糖、加工成分 也可能讓血壓無形中飆升。許多日常飲食看似無害,實則含有高鈉、高糖、高飽和脂肪,長期攝取可能導致血管負擔增加,影響血壓控制。

1. 鹽分陷阱:超標的隱藏鈉,你可能不知不覺吃太多

過量鈉攝取會導致體內水分滯留、血管收縮,讓血壓升高。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應超過 2400mg(約 6克鹽),但許多人不知不覺攝取了超標的鈉。

高鈉隱藏食物

  • 加工食品:火腿、香腸、培根、臘肉(鈉含量極高)
  • 罐頭食品:罐裝湯品、醃製蔬菜(常添加防腐劑,鈉含量高)
  • 速食與泡麵:湯底、調味粉含高鈉,泡麵一碗鈉含量可達 2500 mg
  • 調味醬料:醬油、番茄醬、沙茶醬(每湯匙可含 500-1000 mg 鈉)
  • 餅乾與零食:洋芋片、米果、爆米花(鈉含量不輸鹹食)

想要降低鈉攝取,應該選擇新鮮食材,避免過多加工食品,調味時可以改用天然香料,如黑胡椒、檸檬汁、蒜、薑等來增添風味,而不是單純依賴鹽巴。減少高鈉醬料的使用或用其他天然調味料取代。外食時則可主動請店家少鹽、少醬料,並避免飲用湯底,以減少鈉的攝取量。

減少鹽分攝取並不代表食物必須無味,而是透過更聰明的選擇,讓味覺與健康兼顧,維持穩定血壓,減少心血管負擔。

2. 糖分陷阱:甜食不只是傷害血糖,還會讓血壓升高

許多人不知道,高糖飲食也會影響血壓!攝取過多精緻糖,會導致胰島素阻抗、促進發炎、影響血管彈性,進而增加高血壓風險。

根據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4年的一項研究,經常飲用含糖飲料與高血壓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顯著關聯。​該研究進行了系統性回顧和結構式評價,分析了多項研究的數據,結果顯示,經常飲用含糖飲料的人群,其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比不飲用者高出26%至70%。

高糖隱藏食物

  • 含糖飲料:手搖飲、可樂、果汁(高果糖糖漿容易導致血壓波動)
  • 麵包與糕點:許多麵包、蛋糕添加大量糖與人工奶油
  • 早餐麥片與優格:市售調味優格與即溶麥片含糖量驚人
  • 沙拉醬與調味料:千島醬、蜂蜜芥末醬、番茄醬(含隱藏糖分)
  • 酒精飲料:雞尾酒、甜酒、啤酒含糖量高,影響血壓調節

想要減少糖分影響,應該選擇無糖或低糖飲品,如黑咖啡、無糖茶或氣泡水,以避免含糖飲料帶來的血壓波動。若想滿足甜味需求,可以改用天然甜味來源,如適量水果、椰棗或蜂蜜,而非精緻糖,購買食品時,應仔細查看成分標示,避免高果糖糖漿、蔗糖含量過高的產品。此外,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如白麵包、蛋糕等,改以全穀類食物取代,能幫助穩定血糖,減少對血壓的負面影響。


五、高血壓的飲食指南:聰明選擇,讓血壓穩定下降!

高血壓是一種可透過飲食控制的慢性疾病,調整飲食不僅能降低血壓、減少心血管負擔,更能預防中風與心臟病。科學研究顯示,降低鈉攝取、增加鉀與鎂攝取、選擇健康脂肪與高纖食物,能有效幫助穩定血壓。

美國心臟學會推薦的降血壓飲食模式「DASH 飲食原則」,研究證實長期遵循可降低 5-11 mmHg 的血壓,並減少中風與心臟病風險。

DASH 飲食重點: 

  • 每日攝取 4-5 份蔬菜 & 水果(提供鉀、鎂、抗氧化物)
  • 選擇全穀類取代精緻澱粉(如糙米、全麥麵包)
  • 減少紅肉攝取,改以魚類、雞肉、豆類為蛋白質來源 
  • 減少飽和脂肪攝取,選擇橄欖油、堅果類健康脂肪
  • 每天不超過 1 茶匙鹽,並以天然香料取代人工調味

選擇富含鉀、鎂、膳食纖維與健康脂肪的天然食材,有助於降低血壓、促進血管健康並減少發炎反應。這些食物不僅能幫助穩定血壓,還能提升整體心血管功能,因此應該成為日常飲食的核心選擇。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花椰菜、甘藍菜,是鉀、鎂與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有助於放鬆血管、減輕血壓負擔,同時提供豐富的抗氧化物質,保護血管內壁。高鉀水果如香蕉、酪梨、奇異果、柳橙,能夠幫助體內排除過多的鈉,維持血壓平衡,並為身體補充天然維生素與抗氧化劑。

全穀類如燕麥、糙米、藜麥、全麥麵包,不僅有助於穩定血糖,還能減少動脈硬化風險,進一步降低高血壓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豆類與堅果,如黑豆、毛豆、核桃、亞麻籽,富含植物性蛋白與鎂,能夠促進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並提供健康脂肪,減少體內發炎反應。

優質蛋白質來源,如鮭魚、鯖魚、雞胸肉、豆腐,不僅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還能降低飽和脂肪攝取,減少血管阻塞風險,幫助維持心臟健康。健康油脂如橄欖油、酪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不僅能減少體內發炎,還能提升血管彈性,促進良好的血液循環。

為了更有效控制血壓,應該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每天至少補充 2000cc 的水,幫助腎臟代謝體內多餘的鈉,避免血壓波動。此外,適量飲用紅酒(每日不超過 150ml)可提供抗氧化保護,但過量飲酒則可能影響血壓穩定,應適度調整。

調味時,應避免隱藏鈉的攝取,如醬油、罐頭食品、調味醬料等,改以天然調味方式,如使用香草、檸檬、黑胡椒等來增加風味,既能滿足味覺需求,也能幫助血壓穩定。透過這樣的飲食調整,不僅能維持健康的血壓,還能全面提升心血管健康。


六、破除高血壓的迷思:你是否都誤解了?

高血壓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但許多人對它仍存在誤解,導致忽略風險或採取錯誤的控制方式。了解這些常見迷思,才能正確管理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迷思 1:沒有症狀就不用擔心高血壓

事實:高血壓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
許多高血壓患者在初期並不會感覺不適,甚至直到發生心臟病或中風才發現血壓過高。因此,定期測量血壓才是預防高血壓最有效的方法,而不是依賴身體是否出現明顯症狀。

迷思 2:只要偶爾血壓高,就代表有高血壓

事實:高血壓的診斷需要多次測量確認,不是單次數值判定。
血壓會因壓力、情緒、運動、飲食等因素短暫波動,因此一次血壓偏高不代表患有高血壓。醫師通常會要求不同時間、不同狀況下測量數次血壓,確認是否持續升高,才能正式診斷為高血壓。

迷思 3:血壓降下來就可以停藥

事實:血壓下降並不代表已經痊癒,高血壓通常需要長期管理。
許多患者服藥後發現血壓恢復正常,就自行停藥,導致血壓再次升高,甚至發生更嚴重的心血管事件。血壓穩定是因為藥物發揮作用,擅自停藥可能導致血壓反彈,增加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應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而不是自行停藥。

迷思 4:低鈉飲食就是完全不吃鹽

事實:身體仍需要適量的鈉,重點是「減少過量攝取」。
低鈉飲食並不代表完全不吃鹽,而是要控制每日鈉攝取量(建議每天不超過 2400mg,約 1 茶匙鹽)。過度限制鈉攝取可能影響電解質平衡,造成頭暈或無力,因此應避免高鈉加工食品,同時適量攝取含鉀食物(如香蕉、毛豆、菠菜),幫助鈉排出。

迷思 5:運動時血壓會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不應該運動

事實:規律運動有助於長期降低血壓,是高血壓控制的重要方法。
運動時血壓可能短暫升高,但長期來看,規律運動能幫助降低基礎血壓,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管阻力。建議高血壓患者每週進行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瑜伽),並避免過度劇烈運動。

迷思 6:低血壓比高血壓更健康,不需要擔心

事實:低血壓可能造成暈眩、腦部供血不足,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休克。
雖然低血壓的風險通常比高血壓小,但長期低血壓仍可能導致頭暈、注意力不集中、疲勞,甚至增加跌倒風險,特別是年長者。極端的低血壓(收縮壓低於 90 mmHg)可能影響心臟與大腦供血,需要進一步評估潛在病因,如貧血、內分泌異常或藥物副作用。

迷思 7:高血壓只會影響老年人,年輕人不需要擔心

事實:高血壓正在年輕化,30 歲以下患者逐年增加。
傳統上高血壓被認為是老年人的問題,但由於不健康的飲食、壓力大、久坐不動,年輕人罹患高血壓的比例逐年上升。即使年輕時沒有明顯症狀,長期血壓偏高仍會對血管造成傷害,增加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迷思 8:喝綠茶、黑巧克力可以降血壓,當成日常保健

事實:綠茶與黑巧克力中的抗氧化物可能有助於心血管健康,但過量攝取可能反效果。
綠茶含有兒茶素(Catechins),可能有助於改善血管功能,黑巧克力則含有黃烷醇(Flavanols),被認為可幫助血管擴張。但若攝取過量,綠茶中的咖啡因可能導致心跳加速、影響血壓穩定,而黑巧克力的脂肪與糖分攝取過多,可能帶來額外熱量負擔。因此,適量飲用綠茶(每天 1-2 杯)、選擇 85% 以上黑巧克力,才能真正發揮健康效益。

迷思 9:魚油能有效降低血壓,所以吃得越多越好

事實:適量補充魚油可能有助於血壓調節,但過量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魚油含有 Omega-3 脂肪酸,尤其是 EPA 和 DHA,研究顯示適量攝取可幫助降低血壓、減少發炎並改善血管健康。然而,過量攝取可能影響血液凝固,增加出血風險,特別是已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患者。建議每日 魚油(以EPA與DHA計)的攝取量不應超過 2000mg,並應諮詢醫師或營養師後使用。

迷思 10:喝黑蒜、蒜精可以降血壓,蒜頭就是天然的降壓藥

事實:大蒜可能有助於擴張血管,但效果有限,不能取代降壓藥。
研究顯示,大蒜中的活性成分「蒜素(Allicin)」可能具有輕微的血管擴張作用,但效果並不穩定,且需要長期食用才能發揮作用。市面上的黑蒜或蒜精產品,成分濃度不一定足夠,且有些加工過程可能已降低蒜素的有效性。因此,大蒜可以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但不能視為單獨的降壓療法。


七、結語

高血壓並非無法控制的疾病,而是可以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壓力管理與適當治療來有效預防與控制,許多人對高血壓存有錯誤認知,導致忽視早期的高血壓症狀或採取錯誤的管理方式。

因此,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穩定血壓的關鍵,現在就開始關心您的血壓,透過小改變來打造長期的心血管健康,讓身體遠離慢性病威脅,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參考連結

http://www.lshosp.com.tw/%E8%A1%9B%E6%95%99%E5%9C%92%E5%9C%B0/%E6%80%A5%E8%A8%BA%E9%86%AB%E5%AD%B8%E7%A7%91/%E8%AA%8D%E8%AD%98%E9%AB%98%E8%A1%80%E5%A3%93/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61&pid=6648

https://www.mohw.gov.tw/cp-4628-55305-1.html

https://www.ajconline.org/article/S0002-9149%2814%2900639-0/abstrac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內容目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