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血液的「生命管道」,但當這些動脈因長期的脂肪堆積、發炎或鈣化而逐漸變窄時,就會導致冠狀動脈阻塞,影響心臟供血,甚至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的風險。

許多人誤以為動脈阻塞會有明顯症狀,但其實初期可能毫無察覺,等到冠狀動脈阻塞症狀出現時,血管狹窄程度可能已經超過 70%。因此,了解冠狀動脈阻塞的成因、風險因子及預防方法,對於維護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

一、這些「假性症狀」,其實可能是冠狀動脈阻塞!你忽略了嗎?

你是否曾經感到胸悶、喘不過氣、疲勞無力,卻以為只是壓力大、貧血、或是過勞?小心!這些看似「無害」的症狀,可能就是冠狀動脈阻塞症狀!由於血管狹窄初期不會引起劇烈不適,很多人會錯過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導致病情惡化,甚至發生心肌梗塞。
冠狀動脈阻塞症狀 1:胸悶、壓迫感
很多人誤以為是胃食道逆流或是壓力大,但如果胸悶常發生在運動、爬樓梯、情緒緊張時,可能是心臟供血不足的警訊。
冠狀動脈阻塞症狀 2:喘不過氣
如果你沒有感冒或氣喘,卻在稍微運動後感到呼吸困難、胸悶想吸大口氣,這可能是心臟無法有效供血的表現。
冠狀動脈阻塞症狀 3:莫名疲倦、體力下降
本來可以輕鬆完成的日常活動,現在卻總覺得累,甚至睡眠品質變差,?這可能是心臟無法提供足夠氧氣給全身,導致的慢性疲勞。
冠狀動脈阻塞症狀 4:上腹疼痛、噁心、消化不良
有些心臟病患者並不會出現典型胸痛,反而感到胃悶悶的、噁心想吐,常被誤認為是胃部問題,但其實可能是心臟缺血導致的「心因性消化不良」。
冠狀動脈阻塞症狀 5:手腳冰冷、頭暈、心悸
當血液循環變差,末端循環供血不足,可能會讓手腳發麻、冰冷,甚至容易頭暈、心悸,這些都可能是血管狹窄的間接信號。(延伸閱讀:「心悸一下」沒事?當心你的心律不整,早已在倒數計時!)
為什麼冠狀動脈阻塞症狀這麼容易被誤認?因為早期血管阻塞時,心臟仍有一定的代償能力,不會立刻引發劇烈症狀,而是以輕微不適的方式出現,甚至會因個人體質、性別、年齡不同,而產生非典型症狀。
例如,女性患者比男性更容易出現疲勞、噁心、消化不良等症狀,而不是典型的胸痛,這也是許多女性心臟病被忽視的原因。
二、「沒有家族史就沒事?」其實這些生活習慣更容易導致冠狀動脈阻塞!

很多人以為家族裡沒人得心血管疾病,自己就不會有問題,但其實,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血管阻塞的真正幫兇!即使家族沒有遺傳病史,長期的壞習慣仍可能讓你的血管慢慢變窄,甚至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來看看哪些日常習慣最容易讓你的血管提早老化!(延伸閱讀:心臟「當機」的真相!全面解析心肌梗塞的成因、風險與預防)
1. 飲食高油高鹽,血管提早硬化
你是否喜歡吃炸雞、燒肉、泡麵、鹽酥雞?這些食物含有大量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容易讓壞膽固醇(LDL)升高,導致動脈內壁堆積脂肪斑塊。此外,過量鹽分會讓血壓上升,增加血管負擔,使血管壁變得僵硬,長期下來就容易阻塞。
建議減少油炸、加工食品,改吃新鮮蔬菜、瘦肉、堅果,並用香草、檸檬、胡椒取代鹽巴調味。
2. 久坐不動,血流變慢加速阻塞
長時間坐著不運動,會讓血液循環變差,血脂堆積,血管內壁容易發炎,增加動脈硬化風險。尤其是上班族、學生、長期久坐的人,如果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
建議每坐 1 小時就起身活動 5-10 分鐘,每週至少進行150 分鐘的有氧運動(快走、游泳、騎腳踏車),讓血液循環更順暢。
3. 壓力過大,讓血管收縮、發炎
壓力大時,身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腎上腺素),導致血管收縮、心跳加快,長期下來容易讓血管發炎、加速動脈硬化。如果你經常熬夜、焦慮、情緒起伏大,心血管負擔也會增加。
建議規律作息,每天至少睡滿 7 小時,學會放鬆,如深呼吸、冥想、運動,減少壓力對血管的傷害。
4. 長期熬夜,破壞血管修復能力
熬夜不僅讓身體疲勞,還會影響新陳代謝,增加發炎反應。研究發現,每天睡眠不足 6 小時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睡 7-8 小時的人高 2 倍。因為身體在睡眠時會進行血管修復與調節血壓,長期熬夜會讓血管變得脆弱,更容易形成阻塞。
建議每天固定時間入睡,避免睡前滑手機、喝咖啡,讓身體進入深層睡眠,保護血管健康。
5. 吸菸、喝酒,讓血管變脆、變窄
香菸中的尼古丁與焦油會破壞血管內壁,使膽固醇更容易沉積,加速動脈阻塞。而酒精則會影響血壓調節,長期飲酒可能導致血管收縮異常,增加心肌梗塞與中風風險。
建議戒菸、減少酒精攝取,特別是烈酒與高糖調酒,如果想喝酒,建議選擇適量紅酒(每日不超過 150 毫升),並搭配健康飲食。
三、「低脂就健康?」錯!真正該避免的是這些食物!

當我們談到健康飲食時,許多人直覺認為「低脂」就是好的選擇,畢竟脂肪常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元兇。然而,這個觀念其實有很大的誤區!市面上許多標榜低脂或無脂的食品,可能比全脂版本含有更多的糖分、精製碳水化合物或人工添加物,長期下來,反而更容易造成冠狀動脈阻塞、膽固醇異常,甚至影響心血管健康。那麼,真正該避免的食物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1. 低脂加工食品
許多標榜低脂的加工食品,為了補足口感與風味,往往會額外添加大量糖分或精製澱粉,這些成分可能導致血糖快速上升,進而增加胰島素阻抗的風險,長期下來甚至會提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例如:低脂優格、低脂餅乾、低脂沙拉醬等。
。因此,與其選擇這類加工食品,不如選擇天然無加工的全脂食物,例如全脂優格、橄欖油或堅果醬,不僅能穩定血糖,還能提供更完整的營養,有助於維持整體健康。
2. 人造反式脂肪食品
許多標榜「無膽固醇」或「低脂肪」的加工食品,實際上可能含有大量人造反式脂肪,這是一種對心血管健康極具危害的脂肪。反式脂肪不僅會提高壞膽固醇(LDL),還會降低好膽固醇(HDL),長期攝取將大幅增加動脈硬化與冠狀動脈阻塞的風險。常見的來源包括人造奶油與植物性奶精,這些產品多使用氫化植物油,長期食用容易導致血管阻塞。此外,速食與油炸食品,如炸薯條、炸雞、洋蔥圈等,經過高溫油炸後會產生大量反式脂肪,增加發炎反應與心血管負擔。
因此,建議選擇健康的天然脂肪來源,如橄欖油、堅果與酪梨鱷梨,這些食物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提升心血管健康,同時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3. 高鈉食品
雖然鹽分與脂肪並沒有直接關聯,但許多標榜「低脂」的加工食品,包括:罐頭食品、泡麵、速食品、醃漬食品、加工肉品,為了補足味道,會額外添加大量鈉。過量鈉攝取會提高血壓、增加心臟負擔,並可能加速動脈硬化與血管鈣化。(延伸閱讀:沒有症狀就沒事?冠狀動脈鈣化早期超安靜,千萬別忽略!)
建議多使用天然香料(如迷迭香、黑胡椒、檸檬汁)來提升風味,減少鈉攝取對心血管的影響。
4. 過量精製糖與高升糖食物
低脂不代表低糖,許多低脂食品反而含有大量精製糖,這會讓血糖波動劇烈,進一步促進胰島素阻抗、發炎反應,增加動脈阻塞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例如:甜點(蛋糕、餅乾、麵包)、含糖飲料、白飯、白麵包、精製麵條。
建議主食類以低GI食物為主,如糙米、藜麥、燕麥、地瓜,幫助穩定血糖、減少血管壓力。
四、吃魚油、紅麴就能預防冠狀動脈阻塞?真相解析!
許多人認為補充魚油或紅麴能幫助清除血管內的阻塞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這個觀念其實有些誤解。要強調的是,這些保健食品雖然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護作用,但並不能單靠它們來預防或逆轉動脈硬化。

魚油中的 Omega-3 脂肪酸,確實能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減少三酸甘油酯,但它的主要作用是幫助維持血管彈性,而不是「溶解」已經形成的斑塊。此外,對於已服用抗凝血藥物的人來說,過量攝取魚油可能會增加出血風險,因此不建議盲目補充。

紅麴則含有 Monacolin K,這是一種與「他汀類降膽固醇藥物」類似的成分,能幫助降低 LDL(壞膽固醇)。然而,紅麴的有效成分含量會因品牌、製造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若劑量過高,還可能對肝臟造成額外負擔。因此,紅麴雖然能輔助調節膽固醇,但並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已有肝功能異常或正在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患者,使用前應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真正預防冠狀動脈阻塞,還是要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均衡飲食是關鍵,應減少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的攝取,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類與蔬果,搭配適量的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油、堅果、酪梨),才能真正幫助維持血管健康。此外,規律運動、控制體重、減少壓力、戒菸限酒,才是長遠預防動脈硬化的核心策略。(延伸閱讀:血管「生鏽」的警訊!動脈硬化如何悄悄堵住你的血管?)
魚油與紅麴可以作為輔助保健,但千萬別過度依賴,真正影響血管健康的關鍵還是整體飲食結構與生活型態。如果有心血管疾病或相關家族病史,更應該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師,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式。
五、結語

冠狀動脈阻塞並非一夕之間形成,而是長期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壞習慣(如抽菸、過量飲酒)累積的結果。雖然現代醫療技術發達,可以處理嚴重阻塞,但最重要的還是從日常生活開始預防,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血壓與血脂,來維持血管的彈性與暢通。
如果長期忽視血管健康,可能會導致冠狀動脈阻塞症狀逐漸加重,從最初的輕微胸悶、疲勞,到後期的胸痛、氣促,甚至心肌梗塞,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千萬別等到嚴重阻塞才後悔,當身體出現冠狀動脈阻塞症狀時,代表心血管健康已受到威脅,現在就開始關心自己的心臟健康,從生活習慣調整做起,讓血管保持暢通,遠離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