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感覺心臟突然「跳拍」、怦怦亂跳,甚至像是漏了一拍,是否曾擔心自己得了嚴重的心臟病?心律不整是一種常見的心臟問題,影響著不同年齡層的人,但並非所有心律不整都是危險的。有些只是短暫的生理反應,有些則可能與潛在的心血管疾病有關。
究竟心律不整代表什麼?需要治療嗎?還是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就能改善?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心律不整的成因、影響,以及如何正確應對,幫助你安心守護心臟健康!

一、心律不整是什麼?

心臟是一台24 小時不間斷運行的幫浦,透過規律的電訊號讓心房與心室協調收縮,將血液輸送到全身,正常心跳速率為每分鐘 60~100 次,在運動、情緒波動或壓力下,心跳會加快,但當放鬆或睡眠時,心率則會減緩。
當心臟的電訊號傳導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心律不整,以下是常見的心律不整類型:
- 心跳過快:當心跳速度超過 100 次/分鐘,這可能讓心臟負擔變重,影響血液循環。
- 心跳過慢:當心跳速度低於 60 次/分鐘,可能影響血液循環,讓人容易感到頭暈、疲倦,甚至昏倒。
- 心跳不規律:除了心跳過快或過慢,有些人可能會感覺心跳「漏拍」或「突然多跳一下」,這也是心律不整的一種。
二、心律不整症狀:當心跳不再規律,身體可能發出的警訊

某些輕微的心律不整可能無害,但嚴重時可能影響心臟泵血功能,甚至導致昏厥、中風、心臟衰竭,甚至猝死。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會引發不同的症狀,以下是常見的身體警訊:
心律不整症狀 1: 心悸、心跳不規律
當心臟跳動異常時,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心悸,患者可能會感覺心臟「跳得特別快、忽快忽慢、跳漏拍,甚至突然劇烈跳動」。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靜止狀態 下,甚至在運動、情緒緊張、喝咖啡或酒精後 更明顯。
心律不整症狀 2: 頭暈、暈眩、站立時眼前發黑
當心律不整影響心臟的泵血效率時,大腦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與氧氣,導致頭 暈、站立時眼前發黑、甚至失去平衡感。這種情況特別常見於心搏過緩(心跳過慢) 或心臟輸出不足的患者。
心律不整症狀 3: 呼吸急促、喘不過氣
心臟的主要功能是將含氧血液送往全身,當心律不整影響血液循環時,肺部也會受到影響,導致呼吸急促、胸悶,甚至在休息時仍感覺喘不過氣。如果在夜間睡眠時感到胸悶憋氣,可能是心臟功能受損的警訊。
心律不整症狀 4: 胸悶、胸痛、壓迫感
部分心律不整患者會出現胸悶或胸口壓迫感,尤其是心房顫動(AFib)或心室頻脈(VT),這可能是心臟供氧不足的徵兆。若症狀持續超過幾分鐘,應警惕是否有心肌梗塞風險,應立即就醫。
心律不整症狀 5: 突然昏厥、短暫失去意識
當心跳異常緩慢或心臟短暫停止時,可能導致大腦瞬間缺氧,使人短暫昏厥或完全失去意識。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嚴重心搏過緩(如竇房阻滯)或心室顫動(VFib),是需要立即處理的緊急狀況。
心律不整症狀 6: 四肢無力、疲勞感加重
當心律不整導致血液循環變差時,四肢可能感到無力、容易疲勞,甚至走幾步路就覺得吃力。這種現象常見於慢性心律不整患者,尤其是心房顫動(AFib)導致的心輸出降低。
心律不整症狀 7: 手腳冰冷、血壓波動
心律不整可能影響全身血液循環,導致血壓忽高忽低、四肢冰冷、末梢循環變差。血壓的不穩定可能讓人覺得疲倦、精神不集中,甚至影響日常活動。
三、誰最容易罹患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Arrhythmia)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但有些人因為身體狀況、生活習慣或疾病因素,使心臟的電訊號調控功能異常,導致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律。以下是最容易罹患心律不整的高風險族群,如果你屬於其中之一,應特別注意心臟健康!
① 40 歲以上族群
隨著年齡增長,心臟的電傳導系統會逐漸老化,影響心跳的穩定性。根據研究,40 歲以上的人心律不整風險開始上升,65 歲以上的族群則顯著增加,特別是心房顫動(AFib),這種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不僅會影響心臟功能,還會大幅提升中風與心臟衰竭的風險。
② 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患者也是心律不整的高危險群,因為血壓長期升高會讓心臟持續承受過大的壓力,心肌逐漸增厚,使心臟的電訊號傳導受到影響。當心臟的結構發生變化時,可能導致心跳不規律,甚至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如果高血壓合併心律不整,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將更高,因此血壓控制對於維持穩定的心律至關重要。(延伸閱讀:你的血壓,正在悄悄威脅你?破解高血壓的隱藏危機!)
③ 心肌梗塞或冠心病病史者
曾經發生心肌梗塞或患有冠狀動脈疾病的人,也需要密切注意心律變化。心肌梗塞可能會破壞心臟的正常電傳導系統,使某些區域的心肌無法正常運作,這會導致心跳異常,甚至發展成心室頻脈(VT)或心室顫動(VF),這些都是可能導致猝死的高風險心律不整類型。因此,有心臟病史的患者應進行定期心臟檢查,以確保心律穩定。
④ 糖尿病患者
長期血糖過高會影響心臟的自主神經系統,使心臟的節律調節功能變得不穩定。此外,糖尿病患者通常伴隨動脈硬化與血管阻塞問題,當冠狀動脈的血流受限時,心臟供氧不足,也可能引發心律不整。由於糖尿病與高血壓、高血脂密切相關,這些因素共同影響心臟健康,使患者更容易出現心律異常,因此血糖控制對於心律穩定至關重要。
⑤ 甲狀腺功能異常者
甲狀腺功能異常的人也容易罹患心律不整,因為甲狀腺素在調節心臟功能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如果甲狀腺功能過度亢進,心跳可能會異常加快,甚至出現心房顫動;而甲狀腺功能低下則可能讓心跳變慢,影響血液循環,導致頭暈、疲勞或四肢冰冷。因此,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患者應密切監測自己的心跳狀況,以避免發生心律問題。
⑥ 生活壓力大、焦慮、睡眠不足的人
當身體處於長期壓力狀態時,交感神經系統會持續興奮,導致心跳加快,增加心悸與心律不整的風險。此外,長期熬夜或睡眠品質不佳,會影響身體的內分泌與心臟的自律調節,使心跳變得不穩定。因此,維持良好的作息、減少壓力,有助於降低心律異常的機率。
⑦ 長期飲用咖啡、酒精,或有吸菸習慣者
飲食與生活習慣不當,例如過量攝取咖啡因、酒精,或長期吸菸,也可能影響心律。咖啡因與酒精會直接刺激心臟,使心跳變快或出現不規律的跳動,而尼古丁則會影響血管收縮與心跳穩定性,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心律不整的發生率上升。如果已經有心悸或心跳異常的情況,應儘量減少這些刺激物,以降低心臟負擔。
⑧ 運動不足或過度運動的人
運動量過少或過度劇烈運動都可能影響心臟的穩定性。缺乏運動的人心肺功能較弱,血液循環不佳,使心臟負擔增加,可能影響心跳節律。而過度激烈運動,例如馬拉松、鐵人三項等,可能讓心臟承受過大的壓力,影響心律調節,增加心律不整的風險。適量且規律的運動,例如快走、游泳、瑜珈等,能夠幫助維持心臟健康,降低心律異常的發生率。
四、心律不整不治療會怎樣?可能導致的併發症與長期風險

雖然有些類型的心律不整對健康影響不大,但如果忽視某些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引發一系列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長期未治療心律不整可能導致的併發症與健康風險。
① 中風的風險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當心房以極快且不規則的速度顫動時,無法有效將血液推送至心室,導致血液滯留並形成血栓。這些血栓一旦進入血液循環,可能會阻塞腦部血管,引發缺血性中風,而未治療的心房顫動患者,其中風風險更是一般人的五倍。
此外,血栓並不僅限於腦部,還可能影響其他器官,例如腎臟、肺部或四肢,導致相應的功能障礙或組織壞死。如果心房顫動反覆發作,心臟的負擔將會大幅增加,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或心輸出量不足,影響全身供血。由於心房顫動與中風風險息息相關,及早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是關鍵,才能有效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
② 心臟衰竭
如果心律不整長期沒有控制,特別是心跳太快的心室頻脈或心房顫動,會讓心臟長時間過度運作,負擔變重,最終導致心臟衰竭。當心臟變得疲憊無力,無法有效地將血液輸送到全身,身體的供氧量就會減少,影響正常運作。
這種情況可能會讓人覺得很容易喘、活動時特別吃力,甚至出現腳腫或肺積水,導致更嚴重的呼吸困難。如果心臟衰竭沒有及時處理,血液循環會越來越差,進一步惡化心律不整,形成惡性循環,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穩定心律、減輕心臟負擔,對預防心臟衰竭至關重要。
③猝死風險
有些嚴重的心律不整,比如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會讓心臟亂跳,無法正常泵血,導致心臟驟停。當這種情況發生時,血液無法輸送到全身,患者可能幾秒內昏倒,幾分鐘內因缺氧而喪命。如果沒有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或使用電擊去顫器(AED),生還機率極低。
這類突發情況最容易發生在有心臟病、冠狀動脈堵塞或心肌病變的人身上,心律不整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可能在任何時候引發危險。
④ 低血壓與腦部供血不足
當心律過快或過慢時,心臟無法有效地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導致血壓下降,進而影響腦部供血。當腦部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與養分,可能會出現頭暈、視線模糊、甚至昏厥的狀況。特別是心律過慢的患者,血壓可能突然驟降,增加暈倒或跌倒的風險,對於年長者來說,甚至可能導致骨折或更嚴重的傷害。
如果腦部長期供血不足,不僅會影響記憶力和思考能力,還可能提高失智症的風險。這類慢性腦部缺血的影響可能較不明顯,但隨著時間累積,會讓專注力變差、反應變慢,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因此,穩定心律與血壓,確保腦部供血正常,是維持健康與預防大腦退化的關鍵。
⑤ 影響日常生活與心理健康
心律不整不只是身體上的問題,還會影響心理狀態和生活品質。當心跳忽快忽慢或出現心悸時,患者可能會感到焦慮、恐懼,擔心是否會突然發作或惡化。這種不確定感可能讓人變得過度緊張,甚至影響日常活動和人際關係。
身體方面,心律不整可能讓人無法進行高強度運動,因為運動時容易氣喘、疲勞,甚至頭暈,導致活動力下降,影響正常生活。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患者可能變得消極、不願外出,甚至發展成焦慮或憂鬱,對心理健康造成進一步影響。
此外,心律不整還可能影響睡眠,特別是夜間心悸的患者,可能會因為心跳異常而頻繁醒來,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白天容易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工作與學習。為了改善這些影響,患者除了接受適當治療外,也應該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溫和運動,以幫助減少焦慮,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⑥ 其他嚴重併發症
長期的心律不整不僅影響心臟功能,還會導致其他重要器官供血不足,進而引發一系列併發症。例如,當心臟無法有效泵血時,腎臟的血流量會減少,可能導致腎功能受損或腎衰竭,影響身體排毒能力,進一步加重健康風險。此外,血液循環不良還可能導致手腳冰冷、四肢水腫,讓身體末端的供血變差,影響日常生活舒適度。
更嚴重的是,長期的心律異常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管變得狹窄、僵硬,增加冠狀動脈疾病與心肌梗塞的風險。當冠狀動脈受阻時,心臟可能無法獲取足夠的氧氣,進一步影響心臟功能,甚至引發致命性併發症。因此,控制心律不整不僅是保護心臟,也是預防全身性健康問題的關鍵。
五、心律不整患者的飲食指南:如何調整飲食預防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良好的飲食可以穩定心律、降低併發症風險,並維持心臟健康。透過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以及避免刺激性食物,可以幫助調節心跳,減少心律異常的發生。以下是心律不整患者應注意的飲食原則與推薦食物。
1. 增加鉀(Potassium)攝取,幫助維持心律穩定
鉀是維持心臟電解質平衡的重要元素,能夠幫助心肌細胞穩定電訊號傳遞,降低心律不整的風險。如果體內鉀含量過低,可能導致心悸、心跳不規則,甚至心室顫動。
推薦食物:
- 香蕉、酪梨、柳橙、番茄
- 深綠色蔬菜(菠菜、甘藍、莧菜)
- 馬鈴薯、地瓜
- 豆類(黑豆、紅豆、鷹嘴豆)
需注意: 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應避免攝取過量鉀,以免導致高血鉀問題。
2. 增加鎂(Magnesium)攝取,幫助心臟穩定跳動
鎂能夠調節心肌細胞的興奮度,防止過度刺激,並有助於降低心房顫動的發作頻率。鎂的缺乏可能會使心臟過度敏感,增加心律不整風險。
推薦食物:
- 堅果類(杏仁、腰果、核桃)
- 燕麥、全穀類(糙米、藜麥)
- 魚類(鮭魚、沙丁魚)
- 深綠色蔬菜(菠菜、綠花椰菜)
3. 補充 Omega-3 脂肪酸,降低發炎與心律不整風險
Omega-3 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能夠保護心臟細胞、穩定心跳節律,並降低心室顫動的發作率,對預防心律不整有極大幫助。
推薦食物:
- 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深海魚(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
- 亞麻籽、奇亞籽、核桃
⚠ 需注意: 雖然魚油有益心臟健康,但攝取過量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因此應適量攝取。
4. 限制高鈉食物,避免影響血壓與心律
過量的鈉(鹽分)會導致血壓上升,使心臟的工作負擔變重,長期下來可能影響心臟功能,甚至引發心律不整。因此,對於心律不整的患者來說,保持低鈉飲食是很重要的。
日常飲食中應盡量避免高鹽食物,例如速食、泡麵、香腸、培根等加工食品,以及醬油、味精、醃漬食品等高鈉調味料,還有像洋芋片、餅乾這類的鹹味零食也應少吃。為了讓食物更健康又有風味,可以用新鮮香草如迷迭香、百里香來替代鹽巴,或改用低鈉醬料,甚至可以用檸檬或醋來增加風味,不僅能減少鹽分攝取,還能讓食物吃起來更清爽健康。
5. 適量攝取咖啡因,避免心律過度波動
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心跳加快,對於某些心律不整的患者來說,可能會引發心悸或讓心跳變得不規則。因此,對於對咖啡因較敏感的人,應適量攝取,避免攝取過多而影響心律。像是濃縮咖啡、能量飲料、濃茶或含咖啡因的汽水(如可樂、紅茶飲料)等,都可能讓心臟過度興奮,增加心律不整的風險。
如果還是想喝點提神的飲品,可以選擇低咖啡因的替代品,例如草本茶、溫開水、無糖豆漿等,既能補充水分,又不會影響心跳。如果真的需要攝取咖啡因,可以選擇低咖啡因咖啡,並控制每日攝取量,建議不超過 200 毫克,大約是一杯中等濃度的咖啡,這樣既能享受咖啡的風味,也能減少對心臟的負擔。
6. 控制酒精攝取,避免影響心律
酒精會影響心臟的電訊號傳導,過量飲酒可能會讓心跳變快、不規則,甚至誘發心房顫動。此外,酒精還會影響體內鎂的代謝,使心臟變得更敏感,更容易出現心律不整的問題。因此,應盡量避免過量飲酒,特別是高濃度的烈酒,如威士忌、伏特加、白蘭地,以及酒精濃度較高的調酒,這些都可能對心臟造成額外負擔。
如果有飲酒需求,建議選擇適量的紅酒,每天不超過 150 毫升(約一小杯),但最好的方式還是盡可能減少飲酒,以維持心臟健康和穩定的心律。
7. 維持均衡飲食,避免血糖波動影響心臟
血糖的劇烈波動會影響心臟的電解質平衡,進而增加心律不整的風險。因此,維持穩定的血糖對心臟健康至關重要。過量攝取精製糖與高升糖指數(GI)食物,像是汽水、含糖果汁、蛋糕、餅乾、糖果,以及白米飯、白麵包等精製澱粉,會讓血糖短時間內飆升,隨後又迅速下降,導致心臟負擔加重,甚至引發心悸或心律不規則。
為了維持血糖穩定,應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糙米、全麥麵包、地瓜,這些食物能夠緩慢釋放能量,避免血糖急遽變化。此外,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豆類、蔬菜,不僅能幫助控制血糖,還能促進腸道健康,對心臟也有保護作用。透過均衡飲食,避免血糖劇烈波動,就能降低心律不整的風險,讓心臟保持穩定運作。
六、心律不整等於心臟病?破解心律異常的 5 大迷思
心律不整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問題,許多人聽到「心律異常」就會聯想到嚴重的心臟病,甚至產生不必要的恐慌。以下針對 5 大常見迷思進行破解,幫助你正確認識心律不整,避免過度擔憂或忽視潛在的健康風險。

迷思 1:心律不整 = 心臟病?
許多人誤以為心律不整就是心臟病的徵兆,但事實上,心律不整是心臟跳動的異常狀況,可能與心臟結構性疾病有關,但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如壓力過大、缺乏睡眠、電解質不平衡,甚至過量攝取咖啡因或酒精。
有些心律不整確實與心臟病相關,例如心房顫動可能增加中風風險,但也有許多情況是良性的,例如偶發性的早期心室收縮,通常不會對健康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心律不整並不等於一定患有嚴重的心臟病,關鍵在於是否持續發生、影響日常生活,或伴隨其他症狀,如胸悶、頭暈、喘不過氣等。

迷思 2:感覺心跳異常,一定是心律不整?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感覺心臟「漏跳一下」、突然跳得很快,或者心悸加速,這不一定代表有心律不整的問題。
壓力、焦慮、過勞、飲食不當(如攝取過多 咖啡因)、甚至劇烈運動後,心跳加快或短暫異常,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然而,如果這種狀況頻繁發生,或伴隨胸悶、頭暈、昏厥等不適,則應盡早就醫檢查,確保沒有潛在的心律異常問題。

迷思 3:心律不整沒有症狀就不用管?
有些心律不整患者沒有明顯症狀,甚至是在例行健康檢查時才發現自己有心律異常。然而,即使沒有明顯不適,某些類型的心律不整仍可能提高健康風險。例如,心房顫動可能不會引起明顯不適,但它卻會大幅增加中風風險;長期心律過慢(如嚴重的房室傳導阻滯)可能導致供血不足,使人容易頭暈、昏倒。因此,無論是否有症狀,若被診斷出心律不整,應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治療。

迷思 4:年輕人不會有心律不整?
許多人認為心律不整是老年人才會發生的問題,但事實上,心律不整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層,包括年輕人。有些心律異常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這些遺傳性心律問題可能會提高猝死風險。
此外,現代年輕人生活壓力大、經常熬夜、過度攝取咖啡因或能量飲料,甚至過量運動,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心律的穩定性。因此,無論年齡大小,若經常感到心悸、胸悶、疲勞或運動後不適,都應該關注自己的心臟健康,避免長期忽視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迷思 5:心律不整只能靠藥物或手術治療?
當發現自己有心律不整時,許多人會擔心需要終身服藥或接受手術治療。但事實上,心律不整的治療方式取決於類型與嚴重程度,並非所有患者都需要用藥或進行手術。例如,偶發性的心律不整通常只需要調整生活習慣,如減少壓力、規律作息、避免刺激性飲食(如咖啡、酒精、高鹽食物),就能改善症狀。因此,發現心律不整後,應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而不是一味擔心需要長期依賴藥物或動手術。
七、結語
心律不整雖然可能影響生活,但不必過度恐慌,關鍵在於辨別心律不整症狀、掌握自身健康狀況。如果只是偶爾發生且無明顯不適,可能只是短暫的生理反應,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避免高刺激性飲食、管理壓力,就能有效改善。
但如果心律不整症狀頻繁發作,像是胸悶、暈眩、疲勞等,就應該尋求專業醫療評估,確保心臟功能穩定。透過正確的資訊與健康管理,每個人都能擁有更安心、穩定的心跳節奏,守護自己的心臟健康!
參考連結
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2010/health_5.html
https://helloyishi.com.tw/heart-health/arrhythmias/causes-risk-and-treatment-of-arrhyth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