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健康威脅之一,每年奪走數百萬條生命,並影響無數人的生活品質。這類疾病涵蓋冠心病、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臟衰竭、中風等,通常與動脈硬化、血管阻塞、血壓異常與心臟功能衰退有關。隨著飲食習慣改變、生活壓力增加與運動量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尤其在高風險族群(如長期熬夜、吸菸、飲食不均衡與慢性病患者)中更為普遍。

然而,透過正確的預防措施,我們可以有效降低風險,保護心臟與血管健康。本篇文章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您全面解析心血管疾病的成因、症狀、飲食建議與預防策略,並提供實證醫學支持的保健方法,幫助您打造更健康的心血管系統,遠離疾病威脅。
一、什麼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是指影響心臟與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臟衰竭、中風等。這些疾病通常與動脈阻塞、血壓異常或心臟功能減弱有關,嚴重時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影響生命健康。
主要成因:
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動脈粥狀硬化密切相關,當血管內斑塊堆積,會使血流受阻,增加心臟與大腦缺氧的風險。此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會加速血管老化,導致血液循環異常,增加心血管負擔。其他影響因素包括心律不整、血栓形成,以及部分先天性心臟疾病。(延伸閱讀:你的血壓,正在悄悄威脅你?破解高血壓的隱藏危機!)
可能影響:
當心臟供血不足時,可能導致胸悶、心悸、氣喘,嚴重時可能發生心臟衰竭或猝死。若血栓阻塞腦部血管,可能引發中風,導致半身癱瘓、語言障礙等後遺症。此外,心血管疾病問題還可能影響視力、四肢血液循環,甚至影響腎臟與肝臟功能。
心血管疾病的發展通常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及早了解其成因與影響,有助於降低風險,維護心臟與血管的健康。
二、誰是高風險族群?10類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

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以下10類族群罹病風險較高,應特別注意心血管健康:
1.高血壓患者 :血壓過高會增加血管負擔,使動脈硬化風險上升,導致心臟病與中風。
2.糖尿病患者 :長期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內壁,導致血液循環不良,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3.高血脂與肥胖者 : 過多的壞膽固醇(LDL)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影響血液流動,增加血管阻塞的機率。
4.吸菸與長期飲酒者: 尼古丁與酒精會破壞血管內皮,使血壓升高,增加血栓與動脈硬化風險。
5.缺乏運動者 :久坐不動會影響血液循環,使脂肪與膽固醇堆積,加速動脈阻塞。

6.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者 :壓力會使交感神經持續過度活躍,導致血壓升高,影響心血管健康,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
7.代謝症候群患者 :具有腹部肥胖、高血壓、高血脂與血糖異常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
8.家族病史者:若直系親屬有心臟病或中風病史,罹患風險較一般人高,應定期檢查心血管健康狀況。
9.年齡較大者:像是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年齡增長會使血管彈性降低,更容易發生血管阻塞或心臟疾病。
10.慢性發炎與自身免疫疾病患者 :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因長期發炎影響血管健康,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
三、心臟健康警訊!這些症狀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

心血管疾病通常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當身體發出警訊時,可能已經是血管受損或心臟功能下降的表現。以下幾種症狀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應及早關注並就醫檢查。
心血管疾病症狀 1:胸悶與胸痛
胸口感覺壓迫、悶痛或緊縮,特別是在運動、情緒激動或壓力大時加劇,可能是冠心病或心絞痛的表現。疼痛可能擴散至左肩、手臂、下巴或背部,若症狀持續超過十五分鐘,應警惕心肌梗塞的可能。
心血管疾病症狀 2:呼吸困難
平時活動時容易喘不過氣,或在靜止狀態下也感覺呼吸急促,可能代表心臟無法有效供血,導致體內氧氣供應不足,這是心臟衰竭或心臟病的警訊之一。
心血管疾病症狀 3:心悸與心跳不規則
心跳突然加快、減慢或感覺跳拍,可能是心律不整的表現。如果伴隨頭暈、胸悶或昏厥,應及時就醫,因為嚴重的心律異常可能導致心臟驟停。(延伸閱讀:「心悸一下」沒事?當心你的心律不整,早已在倒數計時!)
心血管疾病症狀 4:頭暈與暈厥
站起來時感到頭暈,甚至短暫失去意識,可能是血壓異常或心臟無法有效泵血導致腦部供氧不足的結果,這可能與心律不整、低血壓或心臟衰竭有關。

心血管疾病症狀 5:四肢水腫
腳踝、腿部、手部或腹部不明原因腫脹,可能是因為心臟無法有效將血液回流,導致液體滯留在體內。這是心臟衰竭的常見症狀之一。
心血管疾病症狀 6:異常疲勞
即使沒有進行劇烈運動,也經常感覺疲勞、無力,甚至日常活動都變得吃力,可能與心臟供血不足或血液循環不良有關。
心血管疾病症狀 7:噁心、胃部不適與消化問題
有些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發作前會出現噁心、嘔吐、胃脹氣或消化不良等症狀,特別是女性患者,這些症狀可能與心肌梗塞有關。
心血管疾病症狀 8:皮膚發紫或手腳冰冷
血液循環不良可能導致皮膚蒼白、發紫,尤其是手指、腳趾冰冷,可能與血管阻塞或心臟泵血功能減弱有關。
當出現這些症狀時,不應忽視,應儘早就醫檢查,以確保心臟健康,降低嚴重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
四、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的飲食陷阱

飲食對心血管疾病有直接影響,不當的飲食習慣可能加重血管負擔,導致血壓升高、膽固醇異常,甚至引發心臟病或中風。以下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的飲食陷阱,以維持良好的心臟與血管健康。
1.高鈉飲食
攝取過量的鹽分會導致體內水分滯留,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擔。醃漬食品、泡麵、加工肉品(如香腸、培根)、罐頭食品及高鈉醬料(如醬油、味精)都是隱藏鈉含量極高的食物,應減少攝取,可以香草、檸檬或天然香料替代鹽分調味。
2.高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
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會提升壞膽固醇(LDL)、增加體內發炎反應,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油炸食品、奶油、人造奶精、速食、糕點、炸雞與洋芋片等都是反式脂肪含量較高的食品,建議選擇橄欖油、苦茶油或堅果種子類等不飽和脂肪來源。
3.高糖飲食
過量糖分會影響血脂與胰島素代謝,促使脂肪堆積,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含糖飲料、甜點、果糖加工食品、白麵包、精緻澱粉等易使血糖劇烈浮動,應減少攝取,可選擇全穀類(如糙米、全麥麵包)、雜糧類(如地瓜、玉米)、低糖水果(如番茄、蘋果、芭樂)來取代。
4.紅肉與加工肉品
紅肉如牛肉、豬肉的飽和脂肪含量較高,容易影響膽固醇水平,而加工肉品則含有高鈉與硝酸鹽,可能增加動脈硬化風險。日常應以魚肉、雞肉或植物性蛋白(如豆漿、豆腐、豆干)來替代紅肉,並避免食用香腸、培根、熱狗等加工食品。
5.過量酒精與含咖啡因飲品
適量飲酒可能有助於心血管健康,但過量飲酒會升高血壓,導致心律不整與心臟病風險,成年男性飲酒美每日不超過2單位,成年女性飲酒每日不超過1單位。(1單位酒精=10g純酒精)過量攝取高咖啡因飲料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每日咖啡因攝取量控制在300毫克以下。
6.油炸與重口味食物
高油、高鹽、高糖的飲食不僅會影響血脂與血糖,也會加重心血管負擔,增加發炎與血栓風險。避免食用鹽酥雞、炸排骨、濃郁勾芡料理,應選擇蒸、煮、燉、烤的烹調方式,減少額外的油脂與鹽分攝取。
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選擇天然、新鮮、低鈉、低脂、高纖維的食物,以降低疾病風險,維持穩定的血壓與膽固醇水平。
五、有利於心血管健康的食物

維持心血管健康的關鍵在於選擇抗發炎、降膽固醇、穩定血壓的食物,這些食物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動脈硬化風險,並保護心臟功能。以下是對心血管特別有益的食物種類:
1.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 深海魚(鮭魚、鯖魚、秋刀魚、鱒魚):含豐富Omega-3脂肪酸,可降低三酸甘油脂,減少血栓形成的風險。
- 堅果與種子(核桃、亞麻籽、奇亞籽、杏仁):提供豐富不飽和脂肪酸與維生素E,幫助降低壞膽固醇(LDL),保護血管彈性。
2.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 全穀類(燕麥、糙米、藜麥、全麥麵包):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穩定血糖,減少血管硬化的風險。
- 豆類(黑豆、鷹嘴豆、紅豆、毛豆):高纖維、高蛋白質,可幫助維持血糖與膽固醇平衡。
3.高鉀與高鎂食物
- 香蕉、酪梨、馬鈴薯、菠菜:含豐富鉀離子,有助於增加體內鈉排出,幫助穩定血壓,降低高血壓風險。
- 堅果、種子、深綠色蔬菜:富含鎂離子,促使血管擴張、放鬆血管,有助於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4.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
- 莓果類(藍莓、草莓、覆盆子):富含花青素與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可幫助減少動脈發炎,預防心臟病。
- 綠茶:含有兒茶素,可減少膽固醇氧化,保護血管健康。
- 黑巧克力(85%以上可可含量):富含黃酮類化合物,有助於降低血壓與改善血液循環。
5.優質蛋白質食物
- 魚肉:取代紅肉,可減少飽和脂肪攝取,降低心血管負擔。
- 植物性蛋白(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可降低動物性脂肪攝取並補充植物固醇,幫助穩定血脂與膽固醇水平。
6.健康油脂的食物
- 橄欖油、苦茶油、亞麻籽油:富含單元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提高好膽固醇(HDL)。
- 酪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維生素E,能減少動脈發炎,促進血液循環。
這些對心血管有益的食物,正是地中海飲食的核心組成。地中海飲食以健康油脂、優質蛋白、豐富膳食纖維與抗氧化物成分為特色,結合了多樣維護心血管健康的飲食元素。
多項研究證實,長期採用地中海飲食不僅能降低壞膽固醇(LDL)、減少血管發炎、穩定血壓,更能顯著降低心臟病與中風風險。
地中海飲食的優勢在於均衡與多樣化,它不僅推薦攝取深海魚、堅果、橄欖油與全穀類,還強調以新鮮蔬果與天然食材取代加工食品,並鼓勵適量飲用紅酒來提供額外的抗氧化保護,是目前最被醫學界推薦的心血管保健飲食。
六、這些保健食品真的對心血管有益嗎?

心血管疾病與膽固醇異常、高血壓、發炎反應、血栓形成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能夠降低壞膽固醇(LDL)、促進血管健康、減少動脈硬化的保健食品,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有一定幫助。
1.魚油
因魚油富含Omega-3脂肪酸(EPA & DHA),被廣泛認為對心血管健康有益。多項臨床研究顯示,適量攝取 Omega-3脂肪酸 可降低三酸甘油脂、減少血管發炎、穩定心律與促進血液循環,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2.輔酶Q10
輔酶Q10是一種人體自然產生的抗氧化物質,主要存在於心臟、肝臟和腎臟等需要大量能量的器官。它的作用就像細胞的「發電機」,幫助產生能量,同時保護細胞免受氧化傷害。由於輔酶Q10對維持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因此常被用作心血管保健品,特別適合心臟衰竭、高血壓或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的人,幫助提升心臟功能、穩定血壓,並減少藥物帶來的副作用。
3.紅麴
紅麴由紅麴菌(Monascus purpureus)發酵而成,傳統上用於製作紅麴米酒與中式發酵食品。近年來,它因能夠有效降低壞膽固醇(LDL)、減少血管阻塞風險,成為熱門的心血管保健食品。特別適合高血脂、動脈硬化風險高的人群,但若已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抗凝血藥物(Warfarin),則不建議額外補充紅麴,以免影響凝血功能或造成肌肉痠痛等副作用。
4.納豆激酶
是一種從納豆發酵過程中產生的天然酵素,以其溶解血栓、改善血液循環的特性受到關注。由於心血管疾病與血栓形成、動脈硬化與高血壓密切相關,納豆激酶被認為可能有助於降低這些風險。
總結來說,納豆激酶是一種潛在有益的心血管保健成分,尤其對於想要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栓風險的人來說,可作為輔助補充。然而,它不應取代藥物治療,若已有心血管疾病或服用抗凝血藥物,應先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是否補充。
這些保健食品雖然對心血管健康有潛在益處,但應作為健康生活方式的輔助,而非單一解決方案。搭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壓力管理與定期健康檢查,才能真正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維護長期健康。
七、破解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迷思

迷思 1:只有老年人才會得心血管疾病
真相:年輕人也可能罹患心血管疾病,年齡不是唯一風險因素。
雖然年齡增長確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年輕人若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或長期抽菸、酗酒、壓力過大,也可能提早出現動脈硬化或心臟病。現代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變,使得40歲以下的心臟病發作案例逐年上升,因此年輕人也應關注心血管健康。

迷思 2:膽固醇越低越好
真相:過低的膽固醇可能影響身體機能,應維持適當水平。
膽固醇分為低密度脂蛋白(LDL,壞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而是要維持平衡。適量的膽固醇對於細胞膜、賀爾蒙與維生素D合成至關重要。過低的 LDL 可能影響免疫功能,而 HDL 若過低則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關鍵在於降低壞膽固醇(LDL),同時維持適當的好膽固醇(HDL)水平,而非盲目追求「零膽固醇」。

迷思 3:喝紅酒可以保護心臟,喝得越多越好
真相:適量紅酒可能有益,但過量飲酒反而增加心血管風險。
紅酒中的白藜蘆醇(Resveratrol)確實具有抗氧化與保護血管的作用,但這並不代表「多喝有益」。適量飲用(男性每天不超過 200ml,女性不超過 100ml)可能對心血管健康有幫助,但過量飲酒則可能升高血壓、增加心律不整與心臟衰竭風險,並可能導致肥胖與肝功能問題。因此,紅酒應適量飲用,並且不是預防心臟病的唯一方法。

迷思 4:吃素就不會得心血管疾病
真相:素食飲食若不均衡,仍可能導致心血管問題。
純素或植物性飲食確實可降低飽和脂肪與膽固醇攝取,但若食物選擇不當,仍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例如:過多的精緻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飯、白麵包)、加工素食(如素肉、速食豆製品)與反式脂肪,仍可能導致血糖波動、動脈硬化與肥胖。因此,素食者應確保攝取足夠的Omega-3脂肪酸(如亞麻仁油、紫蘇籽油)、優質蛋白(雞蛋、牛奶、黃豆製品)、全穀類與抗氧化食物,而非單純避免肉類。

迷思 5:心血管疾病只與心臟有關,與其他器官無關
真相:心血管疾病會影響全身,包括腦部、腎臟與眼睛。
心血管疾病不僅影響心臟,還可能導致中風、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嚴重後果。例如,高血壓會損害腎臟血管,增加腎衰竭風險;動脈硬化可能導致腦部供血不足,提高中風風險;糖尿病患者若血管健康受損,還可能引發視網膜病變,影響視力。因此,心血管疾病應該被視為全身性健康問題,而不只是單純的心臟病。

迷思 6:心血管疾病只有過重或肥胖的人才會得
真相:體重正常的人也可能罹患心血管疾病。
雖然肥胖確實會增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風險,但體重正常並不代表心血管健康。許多瘦的人可能有內臟脂肪過多、膽固醇過高、缺乏運動、壓力過大等問題,仍然可能罹患心血管疾病。因此,無論體重如何,都應該關注血壓、血脂、血糖與生活習慣,而非僅憑外表判斷健康狀況。
八、結語
心血管疾病雖然是全球主要的健康威脅,但大部分的風險是可以預防與控制的。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控制血壓與血脂、遠離菸酒、減少壓力,每個人都能有效降低罹病風險,保護心臟與血管的健康。此外,定期健康檢查 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關鍵,能夠及早發現問題,及時採取適當的管理與治療。
健康的心血管系統不僅關係到壽命長短,更影響生活品質。與其等到疾病發生才治療,不如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習慣,讓心臟保持強健,為未來打造更健康的生活。
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