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他原本走路都好好的,怎麼突然說話含糊、手腳癱了?」
「每天要量幾次血壓?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不能吃?」,這些問題,是許多家庭照顧者每天面對的現實。
中風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連串身體、心理與生活的轉變。從急性期搶救、到返家後的飲食、復健、心理支持,每一階段都需要穩定、持續的照顧與調整。
這篇文章幫你整理出中風後最重要的三件事:吃什麼?做什麼?還有絕對不能忽略的事。
一、吃什麼?穩定病情、預防再次中風的飲食原則

大多數中風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有關,因此飲食目標是「控制慢性病、保護血管、預防血栓再發」。
飲食建議:
- 低鹽:避免血壓波動。控制醬油、鹽巴、加工品(如火腿、泡麵、滷味)
- 低油:避免油炸與高飽和脂肪食物。以橄欖油、苦茶油取代豬油、奶油
- 低糖:限制甜點與含糖飲料,穩定血糖、防止體重上升
- 高纖維:蔬菜、豆類、全穀類能協助降膽固醇、促進腸道蠕動
- 足夠水分:每天1500〜2000cc,預防脫水與血液濃稠
可多吃的食物:
- 魚類(尤其深海魚):含Omega-3,有助抗發炎與保護血管
- 蔬菜: 蔬菜芥藍、菠菜、胡蘿蔔、番茄等蔬菜
- 全穀類:(糙米、燕麥、薏仁)
- 水果:選擇低糖高纖,如奇異果、芭樂、蘋果等
二、做什麼?日常生活與復健安排重點

中風後生活不能「照舊」,但也不能完全停止。適度活動與規律復健,是讓功能恢復、避免再次中風的關鍵。
復健建議:
- 復健越早越好,發病後3〜6個月是神經恢復的黃金期
- 物理治療可協助肢體活動、站立、行走訓練
- 語言與吞嚥訓練,有助於改善發音與進食安全
- 職能治療幫助患者重新學會穿衣、洗臉、拿筷子等日常動作
居家照顧重點:
- 建立規律作息,固定吃飯與服藥時間
- 減少長時間臥床,鼓勵在能力範圍內主動活動
- 使用合適輔具,如助行器、防跌扶手,避免意外
- 家人陪伴很重要,但要讓患者保有部分自主,提升自信
三、不能忽略的事:藥物管理與心理支持

中風復原不只靠復健和飲食,藥物與心理狀態也密不可分。
藥物管理:
- 抗凝血劑、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必須「按時、按量、不自行停藥」
- 定期測量血壓、血糖與血脂,掌握病情變化
- 每次回診記錄症狀與服藥狀況,方便醫師調整處方
情緒與心理支持:
- 中風後常出現情緒低落、焦慮、退縮感
- 家屬可透過鼓勵、陪伴、肯定幫助患者重建信心
- 若情緒困擾影響生活,建議尋求心理諮詢或復健中心社工協助
四、結語:照顧中風,需要時間,也需要方法

中風後的恢復之路不會一帆風順,但只要家人願意陪伴、患者願意嘗試,每一次練習、每一口營養、每一次對話,都是慢慢回來的開始。
照顧不是忍耐,而是調整與理解;復原不是回到過去,而是找到新的平衡。
你不是孤單面對,有方法、有方向,就能把每一天過得比昨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