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只有關節退化才會紅腫疼痛嗎?
早上起床關節就開始拉警報,僵硬腫脹好煩惱。
拿牙刷、開瓶蓋要做旋轉動作都做不到,別再把這些當成退化老問題,小心延後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好時機!
類風溼性關節炎可能使關節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為慢性免疫疾病,簡單解釋就是免疫系統混亂,造成關節退化,通常以年輕偏中年的女性為高風險群。常發生關節對稱性疼痛並搭配醫院抽血檢查,通常會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發病早期大多呈現關節明顯腫脹,晚期則是關節嚴重變形失能,痛苦指數也是關節炎中最高的,因為屬於全身性系統疾病。
連帶影響器官健康,台灣全民健保已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列入重大傷病行列。
類風濕性關節炎危險因子
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上定義)
患者需達到四個情況以上,前四項須持續六星期
📍清晨關節出現僵硬感超過一小時
📍手掌、手腕和指關節出現關節炎
📍手肘、膝蓋、腳踝、等十四處關節出現三處以上發炎
📍對稱性關節炎
📍類風濕節炎
📍血清診斷呈陽性
📍X光檢測關節有侵蝕情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方式
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在醫學上無法直接根治,只能以藥物緩解疼痛、減少發炎反應及預防關節變形,治療藥物主要分為四種。
類風溼性關節炎嚴重可能會連帶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的健康?!
台灣健保資料庫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服用改善病程類藥物及非類固醇消炎藥物有較大機率導致藥物性肝損傷。例如B型肝炎、肝硬化….等等
平時發現關節腫脹僵硬要小心,出現發炎、紅腫疼痛應盡快到免疫風濕科就醫,持續追蹤治療過程與積極配合後續治療避免關節扭曲變形。日常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例如三餐均衡飲食及定期運動、少抽菸喝酒,維持適當體重以降低發炎關節承受壓力,更重要的是保持良好及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預後才會好!
平時就應該需要注重日常保養~
定時運動+補充身體缺乏的營養,才能解決根本問題